地礦文化
- 地礦文化 >
生命誠可貴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常常凝視著落日,思考著一個深刻的問題:生命究竟是什么?為此,我特意翻閱了《現代漢語詞典》,其中定義生命為生物體所具備的活動能力。這意味著,一旦失去了活動能力,生命也就隨之消逝。仔細思考,這確實有道理。一個人若無法再做任何事情,其生命價值似乎也隨之消失。因此,生命的意義似乎在于做事。當然,做事應當是有意義的,應當追求做好事,避免做壞事。岳飛因忠誠而名垂青史,秦檜則因背叛而遺臭萬年,這是歷史的評價,也是對后人的警示。清代學者譚嗣同在《臨終語》中提到:“為人豎起脊梁鐵,把卷撐開眼海銀。”這正是生命張揚的做人原則。
記得在中學時期,學過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在課堂上,老師講解這首詩時提到,人們既有私欲,也懷有公心。當私欲與公心發生沖突時,我們應當優先考慮公心。他提到了趙一曼、劉胡蘭、董存瑞和黃繼光等英雄人物,他們英勇的事跡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因此,我深信老師的話是正確的。即使在數十年后的今天,回想起老師的話,我依然認為它是正確的。你看,那些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人們,不正是將“公心”置于首位嗎?這正體現了生命活動的根本意義。
探討生命活動的本質,人作為生物體,其生命活動源于生存的本能。生存是需要條件的,孔子曾提出:“食色,性也。”意指食物維系生命,而繁衍確保種族延續。缺乏食物會導致饑餓,缺乏繁衍則可能導致種族滅絕。孔子認為滿足這兩點即可保障生存。然而,裴多菲強調了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自由。自由是生命得以生存的環境,也是生存的保障。思考我們所追求的中國夢,不正是為了打造一個宏偉、美好、富足、寬松、自由和平等的生命生存環境嗎?因此,生命的活動亦是生命自身的責任。若不承擔這一責任,不構建一個適宜的生存環境,生命將面臨危機。歷史上的諸多悲劇,提醒我們:在失去自由的境遇下,孔子所言的食與色也失去了意義。人們怎能不為了“自由”而“舍棄一切”呢!
然而,“人世光陰花上露”,生命短暫,轉瞬即逝,構建一個適宜生命生存的理想環境和確保其條件,并非一蹴而就,可謂任務艱巨,道路漫長。詩人曾言,“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的確,要實現我們心中宏偉的夢想,需要我們持之以恒。所謂秉燭,即指高舉火把,夜以繼日地工作,當然,我們并非在“游”,而是在腳踏實地地“奮斗”。奮斗,是生命價值的最高體現,唯有不懈努力,我們才能履行生命之責,或許因此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一抹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