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礦新聞
弘揚“三線精神” 勇擔時代使命
著名文學家魯迅曾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是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但是每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總有一部分人站出來,為了國家的生存,民族的尊嚴,人民的幸福,舍小家為大家,甚至拋頭顱、灑熱血,直至獻出生命。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有這樣一群人,為了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存亡,深入到中國的西南、西北等地區腹地,開始了轟轟烈烈、戰天斗地的艱苦建設歲月,這就是被后來人們所提到的“三線建設”。
對于如今的年輕人來說,“三線建設”或許是一個有些陌生的詞匯,但它卻承載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當時的中國,由于受到的戰爭威脅和軍事壓力空前,時刻面臨爆發國際戰爭的危險。為積極、主動、全面地進行戰備,毛主席指出加強“三線建設”,防備敵人入侵,“三線建設”就此開始。在那個火紅的年代,隨著國家和領袖的一聲號令,數百萬建設者和上千萬民工拓荒三線,展開了戰天斗地、無私奉獻的風云壯舉。即使在現在的條件下,深山老林里也是非常艱苦的,何況在當年的歷史條件下。然而,我們的先輩們卻沒有退縮,很多人一干就是幾年,十幾年,“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他們中間有聲名卓著的科學家,也有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有的甚至把生命獻給了“三線建設”。著名的科學家王淦昌、鄧稼先都是“三線建設”的重要參與者,空氣動力學家、九院副院長郭永懷因飛機著陸失事而遇難。當找到他的遺體時,人們發現,他和他的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就保護在燒焦的遺體胸前。“三線建設”持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三線地區工業總產值增長了3.92倍,荒涼不毛之地,建起了上千個項目,眾多工業門類在西部扎根,大量的資源得到開發利用,極大地調節了西部和東部的經濟發展差異。通過“三線建設”,新建、擴建了59個工業城市,縮小了中國自近代以來東西部經濟布局不平衡的狀況,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社會進步。當時的“三線建設”參與者都有一個樸素的愿望,“讓黨中央放心”!多年之后,人們在總結“三線建設”留下的遺產時,除了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經濟版圖之外,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即“艱苦創業、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這種“三線精神”成了一座歷史的豐碑,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國人為祖國繁榮富強,人民幸福生活努力奮斗,并將這種精神發揚光大。其中就有地礦人為之自豪的“三光榮”精神(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一代又一代地礦人在“三光榮”精神的感召下,不懼艱難困苦,不怕環境惡劣,為尋找礦產資源,發揚吃苦耐勞、勇創一流的拼搏精神,靠艱苦奮斗優良傳統,以頑強的毅力、樸實的作風,征服了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豐碩成果,成就了一支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地質找礦隊伍,陜西地礦集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自1953年成立以來,陜西地礦人用辛勞、汗水甚至生命詮釋了“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三光榮”、“四特別”精神,找到的礦產資源和能源,支撐了陜西幾十年的發展,為陜西乃至國家的找礦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2009年以來,集團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順應發展潮流,勇于創新,大膽變革,深入推進改企行動,成為全國地勘單位改革的一面旗幟。如今,陜西地礦集團已走過近70年的歷程,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在集團公司黨委的帶領下,集團公司一定能夠實現高質量發展。
《易經》云:“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變是天地之常道,以守應變,終究為時勢所淘汰;惟有以創迎變,方能順天應勢、精進臻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任何一項事業都不能靠“守”來維系,必須靠不斷的再創業來發展。不忘來路,更思前行!地礦投資公司于2019年1月正式注冊成立,各項工作正處于初創期。萬事開頭難,今天的條件和環境雖然已經不需要肩扛手提、跋山涉水。但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并不比當年少:有激烈的同行競爭,有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有難測深淺的市場大潮。面對變化萬端、殘酷無情的市場競爭,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讓國有資產減值縮水,甚至是血本無歸。一代人又一代人的職責使命,一代人又一代人的作為擔當!只有艱苦奮斗的創業者,才能成為時代的勝利者。作為陜西地礦投資行業的探路者,只要善于從前輩們留下的精神財富中汲取力量,敢于在奮進中繼承事業,勇于在創新中光大事業,地礦投資公司一定能夠鑄就新的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