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專欄
實驗研究所化學物相分析方法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從國土資源部傳來消息,在2016年底通過驗收的40個國土資源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中,實驗研究所協作完成的“菱鎂礦蛇紋巖錳礦石等11種礦石分析方法和標準物質研究”項目和其他5個項目驗收結果為優秀。項目成果得到國土資源部專家的高度認可。
該項目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由實驗研究所和安徽省地質實驗研究所共同完成的“有色金屬(砷、銻、鉍、汞、鈷和鎳)礦石化學物相分析方法研究”。課題組經過3年多的不懈努力,用創新思路和方法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建立了適用于我國具有代表性礦床類型的砷、銻、鉍、汞、鈷和鎳礦石化學物相分析方法,全面完成了課題目標任務。研究期間,實驗研究所課題組申報了3項國家發明專利,目前已有2項獲得授權。該課題研究成果《銻礦石 銻華、輝銻礦及銻酸鹽相銻量的測定 化學物相分析方法》、《鎳(鈷)礦石 磁性硫化相、磁性非硫化相、水溶相、非磁性硫化相、氧化相與易溶脈石相及難溶脈石相中鎳和鈷量的測定 化學物相分析方法》已列入國家標準制定計劃,現進入征求意見階段,預計年內完成報批發布。該研究成果將填補我國化學物相分析方法國家標準空白。
該項目自2012年9月正式啟動以來,在研究建立鎳(鈷)礦石化學物相分析方法的過程中,實驗研究所課題負責人熊英帶領課題組成員,提出用目標元素的載體礦物代替目標元素的獨立單礦物進行選擇性流程試驗的創新思路。經過三年多、百余次的對比或驗證,用此方法建立了以非獨立礦物形式存在的鎳(鈷)礦石的化學物相分析方法。用建立的分析流程分析鎳(鈷)礦中的化學物相,其結果與巖礦鑒定結果相吻合。方法經8家不同實驗室驗證,表明分析方法穩定、分析結果準確可靠。該項成果“一種非獨立礦物的化學物相分析流程的建立方法”,于2016年9月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為以非獨立礦物形式存在的化學物相分析方法流程的建立和驗證,提供了直觀的判斷依據。用此方法建立的“一種伴生鈷的銅鎳礦中鎳和鈷的化學物相分析方法”,于2017年1月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為該方法國家標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