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專欄
“分析”人生
2009年,劉佐明畢業于江西應用技術學院應用化學系工業分析與檢測專業,同年12月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綜合地質大隊實驗室,開始了他的“分析”職業生涯。
他在實習階段,以一名正式員工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他的勤勉得到了實驗室領導的高度贊揚。
2010年7月,他正式進入單位,經過一年的實踐學習,他在水質分析實驗、巖礦分析實驗、巖石力學實驗、土工實驗等方面獨擋一面,先后參與了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陜北、合陽、臨潼等地下水勘查項目的水樣分析與檢測。2010年7月中旬,應客戶的邀請,他隨同室領導冒著酷暑前往“少華山”旅游風景區的“倒峪溝”、“天巖溝”、“黃巖溝”等地進行野外水質采樣。由于取樣地點均未開發,他們要在荒山野嶺、渺無人跡之處踩出一條道來,年輕的他便成了開路先鋒,他一馬當先,攀爬騰挪,披荊斬棘,尋找水源,在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完成了該次水樣的采取和現場編入。
他在鉆研水質分析的同時,在巖礦分析方面也狠下功夫,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他參加了商州區潘河鉬礦區鉬礦詳查、楊木溝鉬礦區詳查、鎮安縣李家坪—松樹坡鎢鉍普查,對鉬礦、金礦、銀礦、鉛鋅礦、鎢礦、鉍礦等巖石化學樣進行了分析檢測。共檢測樣品七千余件,取得外檢合格率90%以上,內檢合格率95%以上的好成績。他通過對書籍和文獻的學習總結,不斷地創新和更新技術方法,對一種元素不斷依據國家標準嘗試各種方法,從中選擇最優的檢測方法,經過一年多的分析實踐,小劉已經能夠熟練地分析檢測金、銀、銅、鉛、鋅等數十種金屬礦物。
他不但善于學習,還勇于探索,他在分析實踐中不斷應用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能,積極參與解決工作上遇到的技術難題。2010年3月,他精心設計,反復研究為實驗室化學分析組制作了一份“校準曲線圖表”工作模板,使721型可見分光光度計的檢測結果與計算機同步,突破了分析結果與標準曲線在同一圖表出現,由人工繪圖轉為電腦繪圖,在分析數據處理方面節省了近三分之二的時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檢測結果的準確率。



